那些芳華萬種的阿膠名人啊
一山一水一圣人,眾所周知,這說的就是山東。巍巍泰山見證了齊魯文明的力量,滔滔黃河哺育了齊魯兒女的精魂,而遺澤萬世的孔孟之道更是令齊魯增輝,華夏添色。這些都在人們的生活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歷史影響久遠深刻。如果拋開歷史意義不說,單從對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影響方面來說,山東還有一大文化名片鮮為人知,那就是有“圣藥”之稱的阿膠。
關于阿膠,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 ,并說阿膠“療吐血衄血,血淋 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后諸疾。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及癰疽腫毒。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圣藥也”,對阿膠療效的概括可謂全面精到。
阿膠與人參、鹿茸并稱滋補三大寶。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有了對阿膠的詳細記載,稱其“久服輕身益氣”。
阿膠善補,補血與液,故能滋陰潤燥,調和氣血。氣血調和,故能陰平陽秘。阿膠能延年益壽、美容養顏、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的原因也就在這里了。
阿膠善治。阿膠善治各種血證、虛證,并能療風、止痢,安肺潤肺,調經安胎,堪稱神妙,是歷代醫家妙手回春的臨床要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其功效進行了全面的總結。
善補又善治,再加上真正產自山東東阿縣的上等阿膠極其稀少,在漫長的古代阿膠一直是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的寵物。物以稀為貴,阿膠被稱為“圣藥”也就理所當然了。善補,助人改善身體狀況,延年益壽;善治,助人解除病痛,如有神助。因此,阿膠歷來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成為為人所推崇的靈丹妙藥。
神奇的滋補功效、神奇的療效再加上稀少的產量,注定了阿膠與傳奇故事的不解之緣。古往今來,阿膠與許多名人顯要發生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更印證了阿膠功效的神奇與對人們生活影響的悠遠。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東阿有井大如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以貢天府”。在古代,阿膠歷來是朝廷貢品,因此,阿膠的故事總是與名人相聯系。
阿膠與李世民
東阿境內千年流傳的民間掌故說到,想當初,盡管李世民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但在山東境內,卻遇到強人王世充。那王世充也不是等閑之輩,一陣廝殺下來,李世民小受頓挫,人困馬乏,遂引軍進入東阿縣休整。東阿人就以阿膠熬湯來擁軍。說也奇怪,大隊人馬第二天就精神煥發,居然一鼓作氣打敗了王世充。
唐代《元和郡縣志》記載,太宗時,朝廷派遣大將尉遲恭光臨東阿縣,封存阿井,宣布自此之后當地閑雜人等一律不得私啟井封,制造阿膠,否則殺無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啟封而取水”,“熬膠進貢”。
阿膠與楊貴妃姐妹

懷念林芳兵的楊玉環
“鉛華洗盡依豐盈,雨落荷葉珠難停。暗服阿膠不肯道,卻說生來為君容。”
“虢國夫人娥眉長,酥胸如兔裹衣裳。東萊阿膠日三盞,蓄足冶媚誤君王”。
這兩首詩,前一首出自《全唐詩》,后一首出自《莞爾唐史》,為明代朱克生所作。說的都是服阿膠以養容顏的故事。一個“暗服阿膠”,一個“日三盞”,充分說明了她們對阿膠的珍愛。
阿膠與慈禧
同樣也是在宮廷。慈禧年輕時,身懷六甲,卻胎漏出血,久治不效,后幸得東阿阿膠,才得以安胎順產,那小阿哥就是后來的同治帝。咸豐皇帝感于東阿阿膠的神奇療效,特賜予制膠師傅三件寶:一是四品朝服黃馬褂一身,二是進宮用手折一個,三是賜 “福”字牌號。
后來的慈禧對東阿阿膠情有獨鐘。阿膠成為其延年益壽的重要滋補品。晚年的慈禧又賜東阿制膠師傅她的畫像一幅。
阿膠與朱熹
《朱子文集》里收錄了南宋著名理學大師朱熹給母親的一封信,里面說:“慈母年高,當以心平氣和為上。少食勤餐,果蔬時伴。阿膠丹參之物,時以佐之。延庚續壽,兒之祈焉。”其言切切,其心拳拳,于日常閑話之中傳達出其至孝之心。
阿膠與曾國藩
同樣是書信里的故事。據《曾國藩家書》載,在外為官的曾國藩經常會給家里寄一些家常日常之品,其中重要的有兩項,幾乎每次都會出現,那就是阿膠和母親用的東西。以下資料均出自《曾國藩家書》:
1、曾受恬自京南歸,余寄回銀四百兩、高麗參半斤、鹿膠阿膠共五斤、闈墨二十部,不知家中已收到否?(《家書第35卷》)
2、茲因金竺虔南旋之便,付回五品補服四付,水晶頂二座,阿膠二封,鹿膠二封,母親耳環一雙。竺虔到省時,老弟照單查收。阿膠系毛寄云所贈,最為難得之物,家中須慎重用之。(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
3、曹西垣教習服滿,引見以知縣用,七月卻身還家;母親及叔父之衣,并阿膠等項均托西垣帶回。(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
4、十月十六日,發一家信,由廷芳宇明府帶交。便寄曾希六陳體元從九品執照各一紙,……母親大人耳帽一件,膏藥一千張,服藥各種,阿膠二斤,朝珠二掛,筆五枝,……(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
他把阿膠作為一種家常必備用品,供母親日常滋補之用,表現出其對母親的深切關懷與掛念之情。即使在今日我們也不難看到孝順的兒女每次回家都要給自己的父母帶回阿膠的例子。
阿膠與何良俊
阿膠是延年上品,古人深明此理,所以有條件的人們才把以阿膠滋補作為養生佳徑。明代嘉靖時的著名文人何良俊就是一例。他曾在南京翰林院短時任過孔目一職,任職沒有幾天便辭官告退,從此賦閑在鄉,后有《清森閣集》著作聞世。其中有《思生》一詩記其日服阿膠之事:
“萬病皆由氣血生,
將相不和非敵攻。
一盞阿膠常左右,
扶元固本享天平”。
中國文人一向是既堪治國又善治病的。何良俊不愧是典型的中國文人。他對疾病產生根源的理解的確是一針見血。怪不得他能壽至八十有一,無疾而終,看來這就是因為他深諳“扶元固本”之道。
阿膠與毛澤東
悠久的使用歷史,使阿膠成為延年圣品與回春圣藥的代名詞,因此,它漸漸成為人們表達敬孝之情的載體。
上世紀40年代,中國共產黨七大召開之際,在魯西與延安的慢慢長途間發生著一段感人的故事。魯西區黨委七大代表徐運北背負著魯西人民對毛主席的深情厚意,懷揣五斤阿膠,踏上了慢慢長途。當時正值百團大戰開戰之際,徐運北一路上歷經艱險,歷時一年才到了延安,終于將這份飽含感情的禮物送上。
還是阿膠與毛澤東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黎錦熙是毛澤東的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身為國家主席的毛澤東不忘恩師厚德,于1953年派人給黎老送來了不少禮物,其中就有阿膠四塊。附帶的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的信中說到:
“黎錦熙委員:各兄弟民族先后敬獻毛主席、周總理禮物一批,奉命分送給您。人參果一包,阿膠四塊,紅參一盒,冰糖一塊,麝香2支,貝母1包,蟲草半斤。并請查收,此致敬禮!”
來人還轉告了毛澤東的問候,望他多多進補,保重身體。這些關懷,讓黎錦熙不勝感激。
阿膠與黃婉秋
2007年下半年在CCTV4《中華醫藥》欄目中曾做過一期關于中醫藥養生的節目,其中就有著名表演藝術家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的養生故事,一味由黃芪、黨參、川芎、當歸、阿膠配伍組成的藥方,一吃就是40多年,現年已63歲的黃婉秋,依然容顏不老,光彩照人,這與她多年來一直堅持滋補的生活習慣確實密不可分。自此以后,她的這個養顏方為許多人所推崇,影響甚廣。
傳奇故事說不盡,流風余韻兩千年。古老的國藥瑰寶早已不是昨日深宮中的稀世之品,而成了今日人們日常日用之物。阿膠的故事仍在繼續,阿膠的文化正在光大。阿膠,作為山東的又一文化名片正在走遍神州,走向世界。
| 感動 | 同情 | 無聊 | 憤怒 | 搞笑 | 難過 | 高興 | 路過 |
-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