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失落的冬季滋補——留給冬至的記憶
冬至,一年之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要吃餃子… …這似乎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冬至的全部。其實冬至在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010年12月22日,我有幸在山東東阿度過一個不尋常的冬至。
品味傳統文化,必須明白古人看世界的眼光與當今之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講求“天人合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天人合一讓我們明白人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關的。同時自然界萬物都是陰陽交合。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山為陽,水為陰;動為陽,靜為陰。人類亦不例外,男為陽,女為陰。因此我們應順應自然的律動調整自身,達到自我與自然的平衡。平衡,就是一個人,一件物的最佳狀態。
當這種平衡受到阻礙或破壞時,我們自身就會感到不適,于是我們會尋找解決方法:精力不足,我們就進補;上火了,我們就祛火。然而上火未必真是火氣過盛,可能是體內陰氣不足;精力不足也未必需要補陽火,也許需要滋陰;錯誤的觀點讓很多人在錯誤中越走越遠。讓我們一起看看滋陰圣品阿膠的前身今生吧!
此次我們一行見證九朝貢膠在冬至子時取水煉膠的全過程!九朝貢膠是阿膠中的極品,在冬至子時,一年之中陰之極,采陰性之水,用桑木火金鍋金鏟這些金石之物將驢皮轉化為滋陰圣品——阿膠。這種至陽到至陰的轉換,真是讓人感慨萬千!
堆放好的桑木
傳說中的金鍋,果然好大
好膠用好水,好水此亭來,已經被保護起來啦
九朝貢膠需九天九夜不斷熬制方成,我們還是借阿膠博物館里的模型再現傳統制膠工藝吧:晾皮、泡皮、鍘皮、化皮(這就要用到特大號的金鍋了)、打沫、濃縮、凝膠(此時阿膠就初見端倪,但別急,還有好幾道工序)、切膠、晾膠、擦膠(據說此項需由女工完成,其中莫非也有陰陽的奧秘?)、包裝,最后就可以銷售了。
九朝貢膠用的是金鍋哦~。
擦膠, 下面古今對比。
東阿阿膠生產線上女工正在擦膠,改變的是生產條件,不變的是品質。
擦膠用水溫度很高,需戴雙層手套以防灼手;據介紹久戴手套的手仍很細膩,不知與阿膠有無千絲萬縷的聯系,有待我們探究哦。
探秘九朝貢膠之后,我們更想知道在生活中怎樣服用阿膠這種滋補佳品呢?于是在阿膠體驗館里我們體驗日常服用阿膠的一種好方法——制作固元膏:以阿膠、紅棗、核桃仁為主料,輔以黑芝麻、黃酒、冰糖制作而成。如果想省事,直接請藥店加工即可,不過我們都是好學生,圍著師傅耐心學習。
關鍵詞:攪拌~因阿膠的特性,熬制過程中必須不停攪拌。
觀看制作固元膏的過程讓我深刻體會了下“熬”這個詞,急不得——火候不到,就是不成;懶不得——火候不到,就得不停攪拌。我感覺固元膏制作的過程,也是磨練人心性的一個方法,畢竟現在的我們太急躁太浮躁了,總想著有沒有捷徑?體會得出的答案是“沒有捷徑”,功夫一分都不能少——功夫到了,功效自然就來;功夫不到,求也求不來。
還有一點感悟是:藥材好,藥才好,阿膠自不必提了,核桃仁和黑芝麻的品質也是杠杠好,下圖中保鮮膜上涂抹所用的是魯花耶。
看看成品吧,師傅正在切片。
我們還非常有幸參加中國第二屆膏方養生論壇,多位專家先后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將膏方這一祖國傳統醫學中兼具滋補與治療尚未被大眾熟知的奇葩好好給我們補了一課,尤其是翁超明博士講到膏方注重體質差異,量體用藥;“陰平陽秘,以衡為補”的整體觀念讓我頗有撥云見日之感,之后的互動交流環節我不禁第一個舉手,在代表我的岳母(服用阿膠收益者)表示感謝后,就男性能否服用阿膠已經服用時需注意事項這一困惑向專家提問,得到的答案就是:男性同樣適合服用阿膠,男同胞們!放心體面的服用吧!
參觀阿膠的生產,參加膏方養生論壇讓我不單增進對阿膠知識與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是讓我對我們偉大祖國的傳統醫學、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體會與思考:在追求自我價值體現過程中,我們困惑、迷茫、痛苦甚至迷失。在舍與得、欲望與收獲之間,內心的平衡不再。這種不平衡由內及外讓我們的身體也失衡,讓我們看世界的眼光也失衡,于是我們真的不快樂了。重拾阿膠這一傳統文化的珍貴載體,是我們走在回歸精神家園的路上。以平和的心態,過平淡的生活,達到一種自身與自然間的平衡,這也許是傳統文化精髓所在,以所見的一幅字來總結這次難忘的冬至尋找之旅吧:
| 感動 | 同情 | 無聊 | 憤怒 | 搞笑 | 難過 | 高興 | 路過 |
-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內容
欄目導航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