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之水造就“道地”阿膠
祖國醫學對中藥材崇尚“道地”。所謂“道地藥材”,是指中醫在選擇一種藥材入藥時,為了保證其療效,經常把藥材的出產地與藥材名字并稱,以指代在特定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許多慣稱。比如,云木香,即是指云南所產的木香;浙貝母,即是浙江所產的貝母;廣藿香,即是廣東所產藿香。又如,黨參、秦皮,等等。阿膠亦然。
我國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記載:“(阿膠)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南朝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曰:“出東阿,故曰阿膠也。”清代吳儀洛《本草從新》載:“真膠產于古齊國之阿地。”清末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云:“阿膠出山東東阿縣,以純驢皮、阿井水煎之,故名阿膠。其色光潔,其味甘咸,其氣清香,此真阿膠也。”由此可見,阿膠是東阿所產的道地藥材。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優質的阿膠總是與東阿一地緊緊相聯,“阿膠”也就逐漸成了這一藥材的專有名稱。東阿的阿膠之所以始終名冠天下,這不得不歸功于這一帶人民熬膠技術的傳承和此地方圓百里獨特的地下水。
那這種獨特的地下水到底出自哪里,又有什么獨特之處呢?當然,子從母出,要說到這獨特的地下水,還必須從水的源頭說起。
1.古阿井
阿井,在陽谷縣阿城鎮西北
古阿井被譽為中國四大寶井之一,有著很多優美的傳說故事。其中代表性的有兩個。
2、神農氏
神農氏,又稱烈山氏、厲山氏,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
相傳一日,他在深山采藥,忽然望見一處清澈見底的清泉涌動,掬而飲之,頓覺甜潤可口,神清力增,忙招人來這里掘井。因此井周圍長著阿魏草,故相沿呼為阿井。
3、虎刨得泉
人們從何時開始用阿井水熬膠已不可考,但據陽谷舊縣志記載,公元229年,三國時,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創建了六角亭,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記載,也說明阿井已為官家專用,即已官禁。從此以后,阿井一直為官家禁用,阿井水作為熬制阿膠的專用水,熬出的膠自然也由官府控制,作為宮廷及權貴們獨享的極品。
據傳,東阿遷城后,老東阿縣人為了用此井水熬膠,不惜用東阿城西八里、黃河東岸的姜溝山換取陽谷縣阿城鎮的阿井。
|
4、永濟橋
此后由于黃河多次泛濫改道,致使阿井多次淤塞。阿井于清光緒年間做最后一次整修,于清末淤塞,民國年初徹底干涸。加之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東阿鎮狼溪河水逐漸成為制備阿膠的水源,阿井也因此無人問津,長久失修。直到解放后,在陽谷縣境內又重修阿井,但原來的古阿井已經不存在。
5、狼溪水
狼溪河,又名龍溪、狼溪,發源于洪范池鎮的南部山區,由洪范九泉之水匯聚而成,流經洪范池鎮、東阿縣,穿東阿鎮而入大清河,是平陰縣境內主要河流之一。
約在明代洪武年間,阿井漸漸淤廢。東阿縣城遷至平陰東阿鎮后,人們開始用狼溪河的水煮膠。入清以后,民間業膠者基本上棄阿井而用狼溪河水。鑒于當時取狼溪河水者日多,取阿井水者日少,故醫藥家不得不默認折衷,謂:阿井水性陰趨下,狼溪河水性陽甘溫,取陰陽相配之意,合此二水為最善。
6、泛東阿水
至晚清,阿井水日見干涸,漸變咸苦,有時甚至無水可取,狼溪河水則被污染,地下水慢慢變成為當地煮膠的主要水源。
古今的東阿的阿膠,雖不是一地出產,但其品質卻始終如一,所以,“阿膠”這一名字的涵義,現今已不再是指東阿所造之阿膠了,而是代表了阿膠的優異品質。陽谷的阿井,東阿鎮的狼溪河,以及東阿縣的地下水,都曾經造出了優質的阿膠,都曾經是歷史上東阿阿膠的出產地。故這一片所生產的阿膠,我們現在都俗稱是優質的東阿的阿膠。
| 感動 | 同情 | 無聊 | 憤怒 | 搞笑 | 難過 | 高興 | 路過 |
-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