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王圣一與冬蟲夏草的傳奇故事
王圣一(1700—1783),廣東人(一說廣東順德人),清朝御醫世家,著名中醫藥養生學家。傳其先祖為《三字經》的作者、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經史學者、位至吏部尚書的王應麟。只對宋朝孝忠不向元朝稱臣的王應麟去世時,囑咐其后代“不問世事”,因此,其后人隨王姓一支遷往嶺南鳳城(現佛山市順德城區)世代行醫。
王圣一曾祖父因醫術高明,經兩廣總督熊文燦舉薦到宮廷太醫院擔任御醫。到王圣一這一代,王家已是八代行醫,王圣一深得曾祖父及祖父的真傳,年輕時讀了六百余種萬余卷的醫書,如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的全集,其醫學理論極其深厚、其醫術日漸精湛,同時,他對元朝宮廷食醫忽斯慧及其宮廷食療養生名著更是研習至深,尤以精通“四時養生藥膳”聞名于京城朝野。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5年),已在北京醫藥養生界聲名鵲起的王圣一,接手專為宮廷后宮提供養生食療配方和食材的北京養生老字號、創立于明永樂年間的鶴年堂。
自王圣一之后一百多年,王圣一家族三代,又先后為乾隆、嘉慶、道光、慈禧等皇帝、太后供奉中醫藥養生食療配方和服務。
在中國傳統養生理論中,燉品養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黃帝內經》對燉品的食療作用推崇備至,三千多年前的周王朝更是把專門為皇室供奉食療燉品的食醫列為四種“王室醫師”之首,中國民間尤其是嶺南地區更有“藥療不如食療、食療不如湯療”的說法。
出生于中國燉品之鄉、具有很深中華傳統養生文化造詣的王圣一在為宮廷配制養生藥膳的過程中,不斷汲取嶺南燉品的文化內涵和制作技藝,尤其是嶺南燉品適應當地地氣濕熱,長久居住熱毒、濕氣侵身的特點,以熬制時間長、火候足、味鮮美,傳統上是用瓦煲來煲,水開后放進湯料,煮沸,將火調小,慢慢熬制幾個時辰而成,更符合中醫藥養生“調補相諧”的要求。王圣一在嶺南燉品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養生理論和皇家養生特點,獨創了“四時養生燉品”的理論和制作技藝,即:順應四時,重在調元氣、養太和,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而久居皇宅深宮之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所以滋陰補虛為“四時養生燉品”之總綱。
王圣一根據上述理論總結出的《鶴年堂養生湯配本》,在乾隆二十五年一經面世,就廣為流傳,被視為食療珍籍。許多注重養生的王公重臣更是贊許不絕:如乾隆十年狀元、經筵講官、刑部侍郎錢維城贊道:“王君圣一善醫,其制藥精,湯飲尤最,飲者多愈,求之日益眾。”而王圣一的莫逆之交、清乾隆年間太醫院院使、《醫宗金鑒》總修官劉裕鐸更是推崇備至:“王子圣一湯飲謹遵古方,隨證化裁而不拘泥,藥味精當藥量輕靈而療效頗佳。”而原廣東高廉道尹、后升任吏部左侍郎的清代乾隆朝重臣譚尚忠說的更是詳細:“鶴年堂主人王君圣一者,儒而醫者也,講求名業,既三世于茲,鄙時俗之詭,隨慨然有作,選材必精,辦制必慎,遵古修和”。
據清廷《御膳房》記載,乾隆點的最多的菜,是寵廚張東官做的“燕窩紅白鴨子”,點的最多的湯,就是鶴年堂掌柜王圣一研制配伍并供奉的“御制蟲草燕窩湯”(史稱鶴年極品湯)。
說起鶴年極品湯的來歷,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乾隆二十五年二月,朝廷重臣、備受乾隆恩寵的“南書房行走”、刑部侍郎錢維城得了一場重病,病后身體虛弱,不能上朝,頗為倚重他的乾隆皇帝甚為著急,多次派御醫為錢維城醫治調理,可效果均不明顯,與錢侍郎交往甚多的王圣一聽說后,根據錢維城的病情和體制情況,建議以湯療為主,遂親手煲制了一款以滋陰補虛為主的湯飲,錢侍郎飲用不到十天就可以上朝了。
大喜過望的錢侍郎立即把這款湯譜配方敬獻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了解原委后,指令太醫院和御膳房對王圣一的湯譜配方進行仔細研究,均認為其不僅有滋陰補虛之功效,而且經常飲用,更能祛病康健、延年益壽,為此,乾隆皇帝特意下旨予以獎賞。
自此,無論是皇帝后妃們的日常養生湯飲,還是隆重莊嚴的太和殿國宴、皇帝的乾清宮家宴、空前絕后的“千叟宴”、聞名中外的“滿漢全席”,湯飲燉品的配方絕大多數來自于王圣一和他的鶴年堂,王圣一被養生學界尊稱為“御用湯圣”,鶴年堂燉品為“皇家第一燉”。
清宮《御膳房》《皇帝用膳底檔》《皇帝用藥底薄》收錄了大量的王圣一及其鶴年堂供奉的湯飲燉品以及沐浴藥方、面藥方、代茶飲藥方。
| 感動 | 同情 | 無聊 | 憤怒 | 搞笑 | 難過 | 高興 | 路過 |
活動分享
專家問答
- [待解決] | 子宮肌瘤乳腺增生可以甲...
- [待解決] | 子宮肌瘤乳腺增生可以甲...
- [待解決] | 哺乳期
- [待解決] | 感冒
- [待解決] | 胃出血后可以服用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