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尋找替代水源的旅程,并不單單局限于“濟水伏流”水系?!稏|阿縣志》表明,歷史上當地有些勇敢者遠走他鄉,試圖憑借阿膠生產工藝在南方赤手空拳打出一片新天地,可惜的是,他們付出的是汗水,收獲的是淚水,缺乏濟水伏流品質的他鄉之水土,無法具備東阿阿膠的品質,最好只能鎩羽而歸或者客死他鄉。
相反,勇敢的外來者反而因為來到東阿,因東阿之水而功成名就。
清代道光八年,也就是公元1828年,一個名叫涂我梗的江西人決定不遠千里,來山東東阿定居。牽引江西老表來到東阿的關鍵力量,就是阿膠。
涂我梗是個讀書人,精通醫理,他懷揣著經營東阿阿膠的遠大抱負,建立涂氏懷德堂,年產阿膠1400斤左右,銷往江西、云南、湖北 、四川、江蘇、廣東、山東、黑龍江等十數省,獨領風騷近百年。
另一個年輕人來自北京,電視劇《大宅門》里的白憬琦,不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仇人家的閨女私定終身。后來被老太太趕出家門,遠走濟南。
潦倒沒落的白七爺初到濟南時,他面對的濟南流水街“婦幼皆通阿膠”的壯觀景象。后來我們看到的經典一幕,就是他把一泡屎抵押到當鋪,換來數千兩銀子,空手套阿膠,收購沿河七十二家阿膠作坊,自此開始因阿膠稱霸一方。
不過后來白七爺重返京城,把阿膠的業務交給了大兒子打理,直到建國后公私合營,才見那白七爺重回山東。但是請注意,他坐著驢車,一路逶迤而去的地場不是濟南,而是東阿縣。
這一點表明,白家的生產基地后來重新轉移到東阿縣,其間肯定有些波瀾故事,可惜電視劇沒有交代。
阿膠的生產中心輪回到東阿城關鎮決非偶然。城關鎮有數口琉璃井,其功效與阿井相同,但原來水量不能滿足大規模生產。隨著技術的進步,東阿琉璃井向下深挖上百米,疏通擴張,水流源源不斷,一派天機盎然。
東阿琉璃井源自濟水伏流的說法,最佳的驗證方式,就是王屋太行以及泰山大雨此日,琉璃井井水滿而上溢,井水高出井臺一寸,水流緩緩而下,經日不絕。
上一篇:第五十七回 萬變不離開其宗[ 01-30 ]
下一篇:100%的國醫大師皆將東阿阿膠作為首選推薦[ 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