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要則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
根據我國傳統歷法,每年的夏季是從陰歷四月開始,至六月結束。這三個月又可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這期間,將經歷24節氣中的六個節氣的變換,它們分別是: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夏季是到了一年中最炎熱的階段,三個月里氣溫都較高,主要以高溫或潮濕悶熱的天氣為主。此時暑熱濕濁最易傷人,人體需要的是及時化解此類邪氣,為確保身體陽氣長養而創造良好的內環境。因此,在一年的養生中夏季養生的關鍵性顯然是極其重要的。
在經歷了一個春季的生發之后,天地之氣相交,萬物都長勢旺盛。人體也開始由春季生發的狀態,漸漸轉化為夏季生長頤養,調養精神、宣暢氣機的狀態。而對夏季人體功能起著主導作用的臟腑,則是心臟。
夏季的養生就是要遵循人體心臟“長養”功能的特點,順從而不妨礙,支持而不厭煩。在酷熱炎炎的夏季,適當運動身體,晨練、品茶、聽音樂、下棋;不煩躁、緩壓力、不抑郁;保持心情愉悅、積極樂觀;飲食上要清淡,這些都是能有益心臟功能的養生要則,也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總體來說,夏天就是要保持心態恬淡虛無、飲食清淡、情緒樂觀的“長養”機體,才符合養生之道。
上一篇:二十四節氣之芒種養生[ 06-05 ]
下一篇:夏至節氣 如何養生[ 06-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