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雜談
氣虛體質(zhì)者之補氣中藥
(1)人參
其中野生者名野山參,人工栽培者稱園參。本品為五加科草本植物人參的干燥根,以根體肥大,質(zhì)硬而脆,表皮完整者為佳。
人參性溫,味甘,苦,功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寧神益智,生津止渴,為補益強壯養(yǎng)生佳品,常食可補五臟,益氣血,補虛弱,耐疲勞,安精神,生津液,明目視,增智力,壯元陽,抗衰老。使用時,可用人參一味煎湯,名獨參湯,具有益氣固脫之功效。年老體弱之人長服此湯,可強健身體。
(2)黃芪
本品味甘性微溫,為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凡氣虛諸證皆可用之。現(xiàn)代研究表明,本藥確有強心、保肝、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多方面的強壯作用。大劑量的(30-60克)黃芪有降壓、利尿、增加血漿蛋白、降低尿蛋白等作用。故常用于高血壓、腎病,屬陽氣衰弱者,收效良好。黃芪尚有益氣安胎功效,常用于婦科保健。如黃芪補氣湯(黃芪、當歸各30克、肉桂15克)功能溫補氣血,可用于妊娠氣血虛寒,畏寒腹痛而易墜胎者。
(3)西洋參
味甘,微苦,性涼。功能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為清補保健之品,凡欲用人參而不耐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以西洋參易人參,則養(yǎng)陰功增強,可供激烈活動后疲勞乏力,口干而渴,出大汗者服用,為體育運動保健之佳品。西洋參與靈芝同用,有健腦之效,久服令人益智不忘,并有預(yù)防腦中風(fēng)之功。此外,以本品1-3克,水煎,代茶飲,有益于嗓音保健。
(4)黨參
本品味甘,性平,功能補中益氣,養(yǎng)血生津,為平補保健之品,久服令人長壽。補益增壽醫(yī)方,每多用之。用量一般為5-15克,治重病或急病時,也可用到25-50克,或更多。據(jù)研究,本品有強壯作用,能增強身體抵抗力,能使紅血球增加,白血球減少,能使周圍血管擴張,降低血壓。
(5)白術(shù)
本品味苦,甘,性溫,有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之功,為脾胃氣虛,體弱自汗及妊娠胎動不安的常用藥。現(xiàn)代研究和臨床證實,本藥有促進胃腸分泌的作用,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有降低血糖,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的作用,并有強壯作用。若婦女妊娠后胎熱所致胎動不安,惡心嘔吐,用炒白術(shù)、黃芩、續(xù)斷、蘇梗各15克,竹茹10克,水煎服。若婦女脾腎兩虛,胎元不固,胎動不安,或易滑胎者,可用人參、熟地黃、炒白術(shù)各30克,炙甘草3克,炒杜仲9克,枸杞子6克等,水煎服。
(6)茯苓
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含β-茯苓多糖、三萜類化合物、茯苓酸、乙酰茯苓酸、麥角甾醇、膽堿、卵磷脂等。可改善神經(jīng)、消化、循環(huán)、呼吸功能,且能降血脂,抗腫瘤,在治療神經(jīng)衰弱、失眠以及消化不良,脾虛瀉泄等方面確有功效。
中醫(yī)認為,其性平,味甘淡,功能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適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食少便溏,心悸失眠等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久服安魂養(yǎng)神,不饑延年”。唐代藥王孫思邈說:“茯苓久服百日百病除”。
用量一般為9-12克。但陰虛津液枯乏者不宜用。
(7)山藥
本品味甘性平,補氣養(yǎng)陰,性質(zhì)和平,且藥食兼得,為常用的保健良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其能“補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若婦女脾虛引起白帶多,用妙山藥、炒扁豆、芡實各等份,水煎,取濃汁代茶飲。若是婦女習(xí)慣性流產(chǎn),先兆流產(chǎn),可用生山藥150克與糯米適量煮粥,加川續(xù)斷、杜仲、苧麻根各25克用布包好放于粥中同煮,粥煮熟后去藥服食,每日1劑。若是婦女經(jīng)閉,食少,消瘦,用生山藥150克,雞內(nèi)金45克,共研細末,每次0.15克,每日2次,用溫開水或糯米酒送服。若婦女因氣虛所致子宮脫垂,脫肛,用炒山藥100克,黃芪50克,水煎服。
(8)靈芝草
此藥既補肺氣,又補腎氣,適用于肺腎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虛勞等。如靈芝糖漿可治療咳嗽、氣喘。靈芝與人參配伍,可治療由各種慢性疾患所致的面色萎黃,體倦乏力,短氣懶言,兩足痿弱等癥。若久服之,可預(yù)防和治療常見的冠心病、慢性氣管炎、高血脂癥、支氣管哮喘等病,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從而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9)甘草
本品味甘性平,功能和中,緩急,止痛,祛痰止咳,解毒調(diào)和諸藥,主治脘腹攣痛、咳嗽、心悸、癔病、咽喉腫痛、瘡瘍腫毒、藥物及食藥中毒。用蜜炙過的甘草稱為炙甘草,適用于補中益氣。生甘草適用于清熱解毒。生甘草梢能治尿道疼痛,適用于淋病。生甘草去皮稱為粉甘草,適用于清內(nèi)熱,瀉心火。用量一般1.5-15克。甘草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10)大棗
保健良藥。我國人民一向把棗當作補氣佳品。它是滋養(yǎng)血脈、強健脾胃之品。《本草綱目》說:“大棗氣味甘,平,安中,養(yǎng)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jīng),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俗語“一日食三棗,終生不顯老。”本品可單味服食,或煮熟熬膏,加白糖常服,對于慢性病氣血虧損,或病后體虛者,確有康復(fù)保健之效。古代醫(yī)學(xué)家張仲景在其名著《傷寒論》113例經(jīng)方中就有63例用了大棗。
(11)五味子
本品性溫,五味俱全,但以酸咸為主,功能斂肺滋腎,澀精止遺,生津斂汗,寧心安神。本品有良好的補虛健身作用,常服能使人增強體力。單用即有效。據(jù)藥理研究,五味子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能使其興奮和抑制過程加強,促進二者的平衡,有利于神經(jīng)衰弱的恢復(fù),并能改善人的智力活動,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增強體力,且能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御能力。有與人參相似的作用。
上一篇:氣虛體質(zhì)者之補氣食物[ 06-20 ]
下一篇:氣虛體質(zhì)者之補氣藥膳[ 06-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