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飲食養生保健方法
一、春季氣候特點
春季是指從立春起,經過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到立夏前一天結束的一段時間。“春打‘六九’頭”,早春時節,雖然已經進入了春天,但是仍未“出九”,天氣還比較寒冷,氣溫多變,冷暖不定;仲春時節是“春天凍人不凍水”的時候.倒春寒擾人生活,民間常說“二月莫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暮春時節常有寒潮來襲,民間也有“吃完端午粽,再把棉被送”之說。
二、春季飲食原則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曾指出,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指春天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點甘味的食品,以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
早春要甘平溫和,驅寒升陽,立春至驚蟄期間,盡管是春天,還未“出九”。氣候還是比較寒冷,陰寒消退,陽氣上升,是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補充熱量,溫中散寒,以滿足人體機能日趨活躍的需要,可選擇蔥、姜、蒜、韭菜、谷類、黃豆、芝麻、花生、面粉、糯米、核桃、豆漿、雞蛋、動物肝臟、魚類、雞肉、羊肉、牛肉、蝦、杜仲、鎖陽、沙苑子、熟地、枸杞子、山茱萸等。在早春期間,還應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仲春要防風祛濕,理氣助陽。驚蟄至清明期間,風雨較多,濕氣增多,要注意滋補脾胃,健脾化濕,疏肝解郁,助陽生發,可選擇紅棗、蜂蜜、陳皮、杭菊、谷芽、山藥、木瓜、桑枝、蒼術、白術、粳米、小米、油菜、菠菜、芹菜、豆芽、萵筍、竹筍、香椿、菜花、嫩藕、薺菜、馬齒莧、魚腥草、水蘿卜、胡蘿卜、柿子椒、小白菜等。
暮春要甘平清淡。清明至立夏期間,氣溫回暖迅速,飲食忌大熱大寒,力求中和平淡,大熱之品體內積熱,大寒之物體內生寒,因而吃寒性食物,應佐以溫熱之品,服補陽之品,宜配以滋陰之物,以達陰陽平衡,寒熱得當禁忌偏熱、偏寒食物。可選擇粳米、小米、玉米、豆類、春筍、芝麻、花生、萵筍、山藥、赤小豆、菌類食物、蘋果、橘子、櫻桃等。適當進食瘦肉、魚類等蛋白質類食物,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和綠茶。少吃油炸、煎烤、腌熏食物,不宜進食羊肉、狗肉、辣椒、花椒、胡椒及麻辣火鍋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
三、春季養生食譜
(一)茶飲類
春飲花茶,可以散發一冬積存在人體內的寒邪,能促進人體陽氣發生。
1.茉莉花甘草茶
【原料】茉莉花3克,綠茶8克,陳皮5克,玫瑰花5克,金銀花3克,甘草3克。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干凈,放入杯中以沸水沖泡;15分鐘后即可飲用。
【功能】具有清熱祛濕、調暢胃腸氣機的作用。
【應用】用于體倦乏力,脘腹脹滿,口干、口苦等。
2.決明子枸杞茶
【原料】枸杞12克,決明子10克,綠茶8克。
【做法】將枸杞和決明子洗干凈后連同茶葉一同放入杯中;沖入沸水,燜約10分鐘即可飲用。
【功能】具有降低血脂、清肝明目的作用。
【應用】用于兩眼干澀、頭暈、身體較胖者。
3.紫羅蘭桂花茶
【原料】紫羅蘭3朵,桂花少許,薰衣草少許,蜂蜜適量。
【做法】將紫羅蘭、桂花、薰衣草一起放入開水蓋泡10分鐘,稍涼后加入蜂蜜攪拌溶解即可。
【功能】清肝潤肺。
【應用】有滋潤皮膚、除皺消斑之功效。對減輕喉嚨痛、支氣管炎、便秘,消除口腔異味有特效。
4.三草茶
【原料】馬鞭草、迷迭香、檸檬草各3 克。
【做法】將3 種花草茶用熱開水沖泡,約2~3 分鐘即可飲用。用水壺或是大的茶杯,反復續水泡,直到沖淡為止。可以用蜂蜜調味。續水八杯時效果最好了,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酌情加減續水量;也可以水煮3 分鐘,味道更濃烈。
【功能】消脂化痰。
【應用】適用下半身脂肪堆積過多,營養過剩,消耗過少,想保持腿部美妙曲線的女姓。久坐的上班族人群,中年發胖的人群。
5.陳皮紅棗飲
【原料】陳皮5克,紅棗3枚。
【做法】陳皮、紅棗洗凈后放入鍋中,水開后煎30分鐘取汁。
【功能】補中益氣,燥濕化痰。
【應用】適用于乏力、食少、腹脹、噯氣、嘔吐、便溏等,代茶飲用。
6.紫蘇飲
【原料】紫蘇葉10克,紅糖10克。
【做法】紫蘇葉洗凈碾成粉末后放入杯中,加入紅糖,沖入滾開的水,加蓋燜15分鐘即可。
【功能】行氣寬中,發表散寒。
【應用】適用于外感風寒、咳嗽、胸悶、嘔吐、腹痛、腹瀉等,飯前30分鐘飲用。
7.姜蘇飲
【原料】生姜10克,紫蘇葉10克,冰糖15克。
【做法】生姜、紫蘇葉洗凈后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熬煮20分鐘,去渣取汁,加入冰糖即可。
【功能】發表散寒、溫中止咳。
【應用】適用于外感風寒之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飯前30分鐘飲用。
(二)粥類
1.菊花粳米粥
【原料】菊花5克,粳米80克,精鹽適量。
【做法】粳米、菊花洗凈后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旺火燒開,文火熬煮20分鐘后加入菊花,煮至米熟爛時,加入精鹽調勻即可。
【功能】健脾養胃,疏風清熱。
【應用】適用于發熱、頭昏、目赤腫脹、口干舌燥、不思飲食等。
2.紅豆陳皮粥
【原料】紅豆100克,粳米150克,陳皮10克,黃糖、白糖、精鹽各適量。
【做法】粳米去雜洗凈,用精鹽、熟油拌勻。紅豆去雜洗凈。陳皮洗凈入鍋,加水適量,旺火燒開,加入紅豆、粳米,燒開后文火熬煮1小時,加入黃糖、白糖調勻即可。
【功能】健脾行氣,祛濕化痰。
【應用】適用于口干舌燥、噯氣、惡心、嘔吐、腹脹等。早晚餐溫服。
3.紅棗山藥粥
【原料】紅棗25克,山藥50克,糯米60克。
【做法】紅棗洗凈切丁,山藥去皮洗凈切丁,糯米洗凈入鍋,加水適量,旺火燒開,文火熬煮至米開花爛熟時,加入紅棗丁和山藥丁,再煮20 分鐘即可。
【功能】補中益氣,固腎益精。
【應用】適用于失眠、咳嗽、盜汗、遺精、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白帶過多等。早晚餐溫服。
4.棗仁臘八粥
【原料】糯米100克,紅棗、蓮子、核桃仁、桂圓肉、栗子、紅豆、花生、百合、薏米各15克,白糖、糖桂花各適量。
【做法】紅豆洗凈浸軟備用。紅棗,蓮子,核桃仁等洗凈后與泡好的紅豆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旺火燒開,文火繼續熬煮,不時攪動,熬至米、豆開花時,加入白糖、糖桂花調勻即可。
【功能】益氣補脾,養血安神。
【應用】適用于乏力、自汗、失眠、食欲不振等。
5.棗麥百合粥
【原料】紅棗12枚,小麥米60克,百合、甘草各10克,紅糖30克。
【做法】甘草整理干凈,碾成細粉。小麥米洗凈,浸軟百合洗凈,紅棗洗凈去核,將所有配料放入砂鍋,加水適量,旺火燒開,文火熬煮至米熟爛即可。
【功能】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應用】適用于氣短,乏力,納少,便溏,驚悸,失眠等。早晚餐溫服。
(三)羹湯類
1.銀耳橘子羹
【原料】銀耳10克,紅橘100克,蜜櫻桃50克,冰糖200克,雞蛋清25克。
【做法】泡發銀耳,洗凈后放入蒸碗中,加水適量,上籠旺火蒸熟。將紅橘去皮、去絡、去籽,蛋清打散至起泡,上炒鍋加清水、冰糖旺火熬化,加入蛋清攪勻,倒入銀耳、紅橘、蜜櫻桃煮開即可。
【功能】理氣活血,潤肺生津。
【應用】適用于肺虛咳嗽等、佐餐。
2.冬瓜鯉魚羹
【原料】鮮冬瓜、鯉魚各200克,蔥末20克。
【做法】鮮冬瓜洗凈后切開備用,鯉魚洗凈切塊,與冬瓜片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旺火燒開,文火煨至爛熟,加入蔥末,煨10分鐘即可。
【功能】益氣健脾,利水消腫。
【應用】適用于咳嗽、水腫、哮喘等。佐餐。
3.蘿卜芹菜湯
【原料】蘿卜200克,芹菜、大蒜各100克,椰菜50克,精鹽、味精、胡椒粉各適量。
【做法】蘿卜去皮洗凈切塊,椰菜洗凈撕塊。芹菜、大蒜洗凈切段。椰菜、蘿卜放入砂鍋,加水適量,旺火燒開,文火煲1小時,加入大蒜、芹菜,湯成時加入精鹽、味精、胡椒粉調勻即可。功效:行氣健胃,除濕解毒。
【應用】適用于咳嗽痰多,消化不良,便秘及傷風感冒等。佐餐。
4.芹菇豆腐湯
【原料】芹菜、豆腐各200克,青、紅辣椒各1個,香菇5個,香油、姜片、精鹽、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芹菜洗凈切段,豆腐洗凈切片,青、紅辣椒洗凈去核,切小塊。香菇洗凈切絲。油熱后爆香姜片,加水燒開,放入芹菜、豆腐、青辣椒、紅辣椒、香菇,旺火燒開,文火煲至湯出香味,加入精鹽、白糖、味精、香油調勻即可。
【功能】益氣寬中,利水消腫。
5.荸薺香菇湯
【原料】香菇20克、荸薺50克、紅蘿卜50克、素雞30克、香油、精鹽、胡椒適量。
【做法】香菇洗凈后切成小粒,素雞切片,紅心蘿卜去皮洗凈切塊,荸薺去皮洗凈,油熱后爆香姜片,加水燒開,將素雞、荸薺、紅心蘿卜、香菇放入鍋中用旺火燒開,文火煲至紅心蘿卜熟透,加入精鹽、香油、胡椒粉調查勻即可。
【功能】益氣溫中,健脾化滯。
【應用】適用于咳嗽、食積不化、久痢。佐餐。
6.雞肉參歸湯
【原料】當歸身6克,黨參15克,雞肉150克,精鹽少許。
【做法】當歸、黨參洗凈后裝入紗布袋扎口,雞肉洗凈切片,與紗布袋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旺火燒開,文火煲至雞肉熟透,撈出紗布袋,加入精鹽即可。
【功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
【應用】適用于經閉、痛經、腹痛,便秘等。佐餐。
7.胡姜烏雞湯
【原料】烏雞1只,陳皮、生姜、胡椒各10克,草果3個,蔥末、精鹽適量。
【做法】宰殺烏雞,洗凈切小塊,陳皮、生姜、胡椒、草果洗凈裝入紗布袋,與雞塊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旺火燒開,文火燉至雞肉熟爛時,加入蔥末、精鹽,燒開后撈出紗布袋即可。
【功能】益氣生血,溫中健胃。
【應用】適用于惡寒、頭痛、鼻塞、惡心、嘔吐、食積不化等。佐餐。
8.牛肉桂芪湯
【原料】牛肉250克,桂圓肉、黃芪各10克,紹酒、精鹽、豆苗各適量。
【做法】桂圓肉、黃芪洗凈備用。牛肉洗凈切薄片,入鍋后加水五杯,煮成清湯,加入黃芪、桂圓肉,煮至水減半,加入豆苗,待水稍滾加入紹酒、精鹽即可。
【功能】益氣升陽,健脾除濕。
【應用】適用于氣短、乏力、失眠、健忘、自汗等,佐餐。
9.薺菊兔肉湯
【原料】兔肉250克,菊花75克,薺菜150克,姜片、精鹽、味精、料酒各適量。
【做法】菊花洗凈備用,兔肉洗凈切小塊,放入開水鍋中氽去血水,薺菜洗凈切段。鍋中加水適量,放入兔肉塊、姜片、料酒,煮至肉熟爛時加入薺菜段、菊花,15分鐘后加入精鹽、味精調勻即可。
【功能】補中益氣,清肝明目。
【應用】適用于頭痛、眩暈、目赤、胸悶等,佐餐。
10.黨參黃芪燜老鴨
【原料】黨參、黃芪各15克,陳皮10克,老水鴨約1只,姜片、蔥段、料酒、醬油、精鹽、味精、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黨參、黃芪洗凈。宰殺老鴨,洗凈后將醬油均勻地抹在鴨子上,油燒至八成熟時,將鴨子放入鍋中炸至皮色金黃,撈出鴨子,控油后放入砂鍋,加水適量,加入黨參、黃芪、姜片、蔥段、味精、精鹽、料酒、醬油,用旺火燒開,文火燜老鴨至熟爛時取出,剔去大骨,切成長條塊,碼入盤內,倒入原湯即可。
【功能】補中益氣,滲濕化痰。
【應用】適用于頭暈、心慌、腹脹、噯氣、嘔吐等,佐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