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凍”是秋季最佳的養生方法

“秋凍”,通俗地說就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衣被要逐漸添加,但不可一下加得過多,捂得太嚴。晚秋,“月落烏啼霜滿天”,穿衣也要有所控制,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這樣,避免了因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耗傷、陽氣外泄,順應了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也為冬季藏精做好了準備。
醫學研究表明,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腦的興奮性,增加皮膚的血流量,使皮膚代謝加快,機體耐寒能力增強。尤其是小孩,陽氣偏旺,切忌穿過多的衣服。有些家長不了解小孩的生理特點,一味地給孩子增加衣服,時方中秋,毛線衣已穿了幾件。秋末冬初時,已是棉襖、棉褲俱全,里三層,外三層,將孩子層層包裹。外出時,再加上棉帽套頭,口罩捂嘴,外包紗巾,捂得嚴嚴實實。他們認為這樣孩子就可以平安無事了。但往往事與愿違,這些孩子反而弱不禁風,三天兩頭感冒發燒。因為兒童對氣候冷暖的適應能力,主要是在出生后建立的。經常衣著過多,孩子缺乏對寒冷刺激的鍛煉,偶然受了一點風寒,就會馬上生病。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若要小兒安,須帶幾分饑和寒”的說法。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的今天,這種觀點更有現實意義。當然,提倡小孩衣著不宜過厚,并不是說孩子穿衣服越少越好,孩子的保暖還是很重要的:家長必須按照氣候的變化,及時地給孩子增減衣服。孩子的衣服只能緩慢添加,一般可與成人衣著大體相似,或者比成人略多一些。
祖國醫學強調,人和大自然和諧同步,這樣,生命才能有序。大自然不僅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還蘊藏著使人健康長壽的宇宙奧秘。然而,由于人類的進步,科學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產生懶惰、貪圖安逸的心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逐漸減弱,有的甚至成了“溫室之花”,一旦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反而容易罹病。因此,人們應該重視對大自然的適應。“秋凍”既是順應秋季自然收斂的養生需要,也是防治疾病的良方。秋后氣溫逐漸降低,人們不過早地添衣,可使人體的抗冷機能得到鍛煉,增強御寒的耐力,防治感冒及其他疾病的發生。
對于“秋凍”的理解,不應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應從廣義上把它引申為秋季的一個養生法則。如睡覺不要蓋得太多,尤其是小孩,多蓋極易導致出汗傷陰耗津。各種運動鍛煉,如打球、爬山、冷水浴、散步等,無論何種活動都應注意一個“凍”字。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凍”的有效方法,應長期堅持,不要間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