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怎樣養心?
(一)夏天,心最累
心是人體最累的器官,人體所有器官所需的氣血,都要由心的工作才能推動。心像一頭老牛一樣自始至終都在為我們效勞,我們已經睡著了,它還在不停地跳動著,沒有休息的時候。心晝夜不停地工作,人體的五臟中,腎有兩個,壞了一個還有一個,肝臟、肺臟都有兩葉,惟獨心只有一個,所以心至為寶貴,也最辛苦。一年四季都應養心,但夏天尤其要著重養心,因為心為火臟,心氣應于夏,一年之中,心與夏天的關系最大。夏天出汗多,也是傷心陰、耗心陽最多的時候,夏天也是心最累的季節,所以夏天要重點養心。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心者生命之本……為陽中之太陽,應于夏氣。”
(二)夏天如何養心?
1. “心靜自然涼”
一年四季中,夏天屬火,火氣通于心,火性為陽,陽主動。加之心為火臟,兩火相逢,所以心神易受擾動而不安,出現心神不寧,引起心煩;心煩就會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會加重心的負擔,那就不利于養心。所以,夏天首先要心靜,“心靜自然涼”,靜則生陰,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
靜養心,首先要做到心靜,如何做呢?
(1)要清心寡欲
少一分貪念,就會少一分心煩。還要善于調節心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中醫有“過喜傷心”之說。
(2)多閉目養神
有空就閉目養神,閉目可幫助我們排除雜念。
(3)多靜坐
靜則神安,哪怕5分鐘都可見效。可在樹蔭下或屋內靜坐15~30分鐘即可。也可采取聽悠揚音樂、看優美圖畫、釣魚、打太極拳等方法入靜。
2. 夏天要心慢
夏天,天氣炎熱,血液循環加速,心臟容易負擔過重,所以夏天要慢養心,不能勞累。只有心先慢下來,呼吸才慢得下來。工休時要減慢生活節奏,使心跳減慢、呼吸頻率降低,生命活動的節奏慢下來,心臟才能得到休息。
3. 乘涼,適當出汗
氣溫高能使人體體溫升高,細胞分裂加速,代謝加快。夏天溫度高易導致血流加速,心跳加快,加重了心臟負擔。夏天出汗多,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傷心之陰陽。加之夏天溫度高,體表的血量分布多,這樣容易導致心腦缺血;并且夏天出汗多,易引起血液濃縮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臟負擔,所以夏天要降低活動強度,避免高溫環境,多到樹蔭下乘涼,避免過度出汗,并適當喝一點淡鹽水。
要提醒讀者的是夏天屬陽,陽氣主泄,所以該出汗時要出汗,不能閉汗,開空調的時間不能過長。
4. 養心安神之品不可少
夏天的養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
5. 夏天要善于養心陽
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屬陽,陽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陽虛的人出汗多就會加重病情。
那么,什么是心陽虛?特點是什么?
心陽虛是心氣虛的發展,心氣虛指心臟功能減弱,主要特點是心慌心跳、胸悶氣短、活動后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養,發展為心陽虛就會出現心慌、氣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氣,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弱無力。
有心氣虛或心陽虛癥狀的人,夏天尤應避免多出汗,以免傷了心陽。如因汗多出現心慌氣短,可用西洋參泡水飲(3-5克),或服生脈飲(人參或黨參、麥冬、五味子)口服液。
6. 夏天要養心陰
夏天陽亢,心陰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養心陰。
什么是心陰虛?心陰虛有什么特點?
心陰虛是指心陰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而出現的病證。因為血屬陰,心陰虛可有部分心血虛的癥狀,但又不等同于心血虛。心陰虛的主要特點是陰虛陽亢,出現虛性內熱,表現為五心煩熱(胸心、兩手心、兩足心)、咽干失眠、心慌心跳、舌紅、脈細數。
心陰虛者需要注意少勞累、少出汗、多吃養心陰之品,如麥冬3~5克、酸棗5~10個泡水喝,或冰糖大棗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銀耳蓮子羹。
7. 夏天要養心血
心血虛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腦髓及五臟失于濡養而出現頭昏腦空,乏力疲倦,面白無華、唇甲色淡,脈細而弱。可吃雞血、鴨血、豬血及大棗、阿膠、當歸燉肉等。
8. 充足睡眠,少累心
心是人體最累的器官,加之夏天天氣炎熱,更增加了心的負荷。所以夏天要注意休息、減少勞累,睡眠要充足。
9. 心情愉快,享受夏天
夏天心情要愉快,輕松,既不要過怒也不要過喜,在“七情”喜、怒、憂、思、悲、驚、恐中,心雖然和喜悅的關系最大(心志喜),但也不能過喜、過悲,否則易傷心。為什么古時候范進中舉大喜后突然暈厥?就是因為過喜傷心之故。《黃帝內經》說:“夏三月……使志無怒”就是這個意思。
不要存在“苦夏”心態。夏天時暑、濕、熱三氣交蒸,易產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疲困,表現為沒有精神,只想在床上躺著,也不想吃飯;不想參加社會活動,只想在家呆著。碰到這樣的情況,就應多走出戶外,多和人交往,多去旅游或到公園去賞景,要變“苦夏”為享受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