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植物開花結果。五行中夏季屬火,與五臟中心臟相對應,因此夏季要養心。同時一年四季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天是陽氣旺盛、萬物生機活躍的季節,應順應這一時令特點,適當養陽,以平衡臟腑陰陽。此外,夏季氣候炎熱、汗出較多,易耗氣傷陰,因此還應適當進行補氣滋陰。
(一)夏季養心
中醫認為,夏天屬火,烈日炎炎,萬物爭榮,是人新陳代謝最旺盛的夏季。人五臟之中心與夏相應,故夏季人們當以養心為主。
阿膠入肝經,五行生克關系中,肝木生心火;同時阿膠補血,而心主血脈,因此夏天吃阿膠,有助于養心,對心臟的保健和滋養很有必要。
夏天晝長夜短,人的休息時間相應減少。若是性情急躁,好爭理、不服人,晚上輾轉反側,耗傷心液,心腎不交,則會心中煩,失眠不昧,宜用黃連阿膠湯,此方出自《傷寒論》,方中阿膠配白芍、雞子黃以滋陰,黃連、黃芩以清火,共濟安神養心之效。
(二)夏季養陽
夏季陽氣充足、萬物爭榮,當順應天時,引導陽氣循環不已,不可以寒扼其生機。因此夏季忌多吃生冷、寒涼食物。
夏天盛產瓜果梨桃,又有名式冷飲,若是貪圖涼爽,過食易造成腸胃虛冷,不思時食,外熱內寒,生腸胃病,如腸胃痙攣、腹痛、腹瀉等。若因飲食不當引起痢疾腹瀉,可用駐車丸,此方出自《延年秘錄》,由黃連、阿膠、當歸、干姜組成,幾味氣血寒溫藥相輔相成,對間歇性痢疾及小兒腹瀉有效。
對于陽氣不足的人來說,夏季是養陽的好季節,若一味去火,則會形成內寒外熱,下寒上熱的病態體質。對身體虛弱需要進補的人,阿膠仍是進補的首選,阿膠性平味甘,夏季適量服用,一般不會引起“上火”,或是與少量的金銀花、菊花或涼茶等一起服用,可以達到夏季進補不上火的效果,此所謂消暑不誤養精神。
(三)夏季滋陰
夏季氣候炎熱、汗出較多,易耗氣傷陰,又加上日長夜短,睡眠不足等原因,一般人到了夏天,體質都有所下降。因此,人們在夏天,常常是“無病三分虛”。而生各種暑病的人,大都是陰分不足,體質較差,或營養不良,勞累過度。這一類人對暑熱的抵抗力差,難于適應炎熱的氣候,所以說“虛為夏病之本”。因此應該選用益氣養陰生津的藥物適當進補,以調補正氣,改善體質。阿膠性平味甘,補血滋陰,而“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即血能養氣,血能載氣。因此夏天適量服用阿膠,可以起到益氣養陰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搭配其它中藥,如西洋參、枸杞子等益氣養陰生津的藥物,以共同達到調補身體的目的。
在飲食上還應注意細糧與粗糧相搭配,如適量食用薏米等,并以青菜、豆類等蔬菜為主,合理的調配飲食。多食如西紅柿、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芒果等果品,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既可以預防因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多食苦味食品,有利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苦味食品多含氨基酸、生物堿、維生素、苦味素、甙類、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解熱除煩、抗菌消炎、助消化、增進食欲、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功效;此外還要食用調味稍咸的菜肴,可以及時補充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以免因出汗過多而出現虛脫。
上一篇:夏季運動鍛煉應注意的幾個事項[ 05-27 ]
下一篇:小滿前后吃苦菜[ 05-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