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對不同體質人群的影響
人的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體質差異與先天稟賦(父母體質特征遺傳的結果)、性別年齡(男女性別在生理特性方面有著不同的特點,即男子性多剛悍,女子性多柔弱;男子以氣為重,女子以血為先。就年齡而言有“老壯不同氣”之說)、精神狀態(人們常說的心理因素,這種心理變化能影響臟腑氣血的功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種見解為歷代養生家所認可)等有關。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受到外界環境、生活條件影響都可能使體質發生變化。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變化多與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有關。《黃帝內經》認為:“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楯。”然而,古代養生家認為,同房之始,受孕之際,應避開二十四節氣的交節時間,素有“二十四節氣不同房,節氣交替,陰陽失調”的說法。否則,將成為先天稟賦差劣的原因之一。
性別因素如上所述,男子性剛,屬陽,好動不居,且動而過強致受損。《養性延命錄》對男性起居調攝記載:“丈夫勿頭北臥,令人六神不安,多愁忘。”二十四節氣的自然現象對男性起居調養的影響在睡眠中體現充分,尤其在春夏之季,為防止陽氣外泄,主張“夜臥,二足伸屈不并,無夢泄”,“睡如貓,精不逃;睡如狗,精不走”。女子性柔,屬陰,往往多愁善感,交節時(節氣交替時)又常見情緒消極難以控制,故易誘發神經衰弱、肺結核等情志疾病。情志的異常變化在二十四節氣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從立春到谷雨,人在經歷了嚴冬之后,特別是患有“情志”疾病的人,心情隨著“春動”由低沉漸漸開朗,要學會“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有人學得這般術,便是長生不死人”這首唐詩教人如何調養情志。另有在節氣養生中對睡眠提出的宜與忌:“春夏宜早起,秋冬宜宴眠。宴忌日出后,早忌雞鳴前。”
故善養生者積極迎合春天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季節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春季氣候相適應,力求達到心理上的健康狀態。
上一篇:二十四節氣對不同年齡、性別人群的影響[ 06-24 ]
下一篇:二十四節氣與養生[ 06-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