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由來

冬病夏治的產生,源于人們對疾病規律的認識。冬病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畏寒癥以及屬于中醫脾胃寒類疾病。夏治指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暫未發作的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癥狀。從小暑至立秋,人稱為“伏夏”,即“三伏天”,這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治療,可以使患者的陽氣充實,增強杭病能力。依據中醫“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原則,除了在冬天發作時治療之外,常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療,在夏天未發病時,就培本以扶助正氣。人體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到了冬天就可以少發病或不發病。實踐證明,冬病夏治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利用夏季調理脾胃,可健脾去痰,使冬季病情得以緩解,有的還可治愈;支氣管哮喘患者利用三伏天進行敷貼,可使冬季病情明顯得以緩解;糖尿病患者可以利用夏季把血糖降到正常范圍,對日后病情的控制極為有利;關節炎患者可以利用夏季進行治療,減少冬季發病的機會。這一切都說明了夏季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意義。
冬病夏治屬于預防性的治療措施之一。《內經》中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記載。“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發病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這是最理想的積極防病措施;二是“既病防變”,是指一旦疾病已發生,則應爭取盡早診治,以防疾病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發展、轉變。《內經》揭示和闡明了一個重要的調、養、治原則:“春夏宜養陽以防陽氣易損。秋冬宜養陰以防陰精易耗。”這個理論也指導了冬病夏冶、夏病冬防的治療原則,提示人們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
一般說來,春夏溫熱,人體陽氣活動旺盛,陰津往往容易隨汗液外泄而耗傷。人們為了適應這種氣候變化,比較注意養護陰津,往往不自覺地忽視了養護陽氣。素體陽虛之人若不注意保養,則陽氣虛損的情況會更加嚴重。
夏季養生重在養陽,應從六個方面入手:
①調精神:老年人重在精神調攝,遇事皆恬靜虛無,泰然處之,切忌大喜大悲。
②慎起居: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老年人的起居也應隨之做適應性調節,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靜處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
③節飲食:夏季晝長夜短,天氣溫熱,應注意飲食調節,切勿極饑而后食,食不可過飽。亦忌極渴而后飲,飲亦不宜過多。老年人還須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
④巧運動:老年人宜通過各種有益的運動來活動筋骨、調暢氣血,養護陽氣。
⑤重食療:素體陽虛的老年人,常食公雞、紅棗、核桃、鯉魚等益氣溫陽的食物,以及具有溫陽祛寒功效的藥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氣強壯的功效。
⑥借藥冶:老年人素體陽氣羸弱者,可適當服用益氣補陽滋補品來養陽度夏。
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關節痛、中風(腦血管意外)、胃腸道疾病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體虛易感冒者,好發于冬季、反復發作,危害健康。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病重在治本。一般從每年六月份開始(農歷三伏天前后)開始冬病夏治,中西醫結合,內外兼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強患者自身對疾病的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