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特點

所謂四時養生防病,就是按一年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健身防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這是祖國醫學中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是攝生保健的重要環節。冬病夏治、冬病夏防可減少一些疾病在冬季的復發及新病的產生,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冬病夏治是指對一些冬季發作頻繁,癥狀明顯,而夏日卻癥狀緩解,發作較少甚至不發作的疾病的治療方法。冬病夏治是祖國傳統醫學中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主要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及風濕性關節炎等,多采用針灸、貼膏藥、中藥等方法治療,均取得了明顯而持久的療效。
中醫養生學家發現,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及一些陽虛陰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情得以好轉。其中,以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最顯著:從小暑至立秋,人稱為伏夏,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夏天在中醫看來是陽氣最為旺盛、氣血充盈、機體各種機能條達、經絡通暢之時。春夏養陽,此時予以治療,可以使患者的陽氣充實,增強抗病能力。此是依據中醫“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原則,除了在冬天發作時治療之外,就常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療。在夏天未發病時,就培本以扶助正氣,人體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到了冬天就可以少發病或不發病。夏秋之際正是扶正培本、滋養陽氣的有利時機。如能注意調養,使“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到了冬季就會減少上述疾病的發作。以兒童為例,如往年冬季每個月會感冒l-2次以上,稱為“易感兒”。這些兒童抵抗力差,在不常發病的季節注意調養,往往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曾有一個患兒每到冬季反復感冒,從幼兒園直到上小學都是這樣,成了家長的一塊心病。后來在夏末秋初之時,按照中醫的處方吃藥調理,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在當年的冬季只感冒一次,而且很快就痊愈了。這充分體現了中醫預防為主的思想,事實上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體質較差的人在夏秋之際要注意飲食合理,起居有時,從而防止到了冬季體質下降,產生新的疾病或舊病復發。比如夏季天氣炎熱,人們常吃涼、冷的食物,吹風扇,開空調,這本屬正常,但若有過之則會疾病叢生。一些疾病當時即發,如中暑、感冒、腹痛、腹瀉等;一些疾病要到秋冬才發,如兒童過食寒涼則傷及脾胃,致使脾胃功能下降,造成脾胃虛寒、脾胃不和、脾胃虛弱,甚至患厭食癥。成年人夏季長久處于風扇、空調室內,天氣轉涼后可見關節疼痛。這說明一些疾病是感而即發,而另一些疾病是感而后發。
中醫認為,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疾病屬于“本虛標實”,故應采取“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在疾病緩解期抓緊“扶正固本”,即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以便進入冬季后減少其發作或減輕病情。
從表面看,呼吸道疾病發作的原因是細菌感染或病毒侵襲所致,但實質上是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造成的。夏季,人體汗腺分泌亢進、表皮毛細血管擴張、皮膚呼吸暢通、機體代謝旺盛,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對呼吸道疾病患者進行益氣固本治療,提高機體的整體免疫功能,激發自身的防病潛力,可防患于未然。
對一些冬季發作較劇,夏天病情緩解的疾病,應趁其發作緩解季節,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藥,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癥狀,這便是冬病夏治,它是中醫的一種獨特療法。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皆適宜于冬病夏治。按照中醫病因病理分析,上述疾病大多是由于肺氣不足、脾腎陽虛,導致機體抗病能力減退、外界病邪容易侵入呼吸道而引起病變,所以中醫治療這類疾病特別重視“扶正固本”,即增補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因此,當夏天病情趨于緩解、邪氣處于次要地位時,應不失時機地補益正氣,以增強體質。
冬病夏治的常用方法有如下兩種:其一是內服溫補藥物以扶助正氣。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分別采用補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腎納氣等療法。具體來說,如果患者平時怕風汗,容易罹患感冒,經常打噴嚏和鼻塞流涕,當以補肺固表為主,可用玉屏風散(由黃芪、防風、白術組成);如果患者面色萎黃、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平時痰多,適宜健脾化痰法,藥用六君子丸(由黨參、白術、陳皮、半夏、茯苓和甘草組成);如果患者常感腰酸肢軟、畏寒神疲、夜尿頻多、稍動即覺呼吸短促,當用益腎納氣法,藥用金匱腎氣丸。其二是外貼發泡藥或外擦溫散藥水。外貼發泡藥物是一種敷灸療法,能促使皮膚潮紅到發生水泡,結合穴位刺激作用,達到防治目的。溫散藥物能溫經散寒通絡,亦可獲得同樣效果。其中發泡藥如白芥子(15g,搗爛成泥)、鮮毛茛(30g,冷開水洗凈,加食鹽少許搗爛)、大蒜(7瓣,去皮搗爛)等,任選1種,捏成小餅,貼在肺俞穴(第3胸椎下,天柱穴旁開1.5寸凹陷中)、腎俞穴(第二腰椎下命門穴旁開1.5寸凹陷中)、定喘穴(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的大椎穴旁開0.5寸)等穴位上約2-3h,等貼敷處有灼熱疼痛感即去藥,用消毒紗布妥加保護。如敷藥處起泡有水,不要挑破,最好任其自行吸收;如果挑破放水,先用消毒針刺破放水,再涂龍膽紫以防感染。此法每半個月1次,連續2次。亦可用辛溫藥物如桂枝6g、紅花3g、大蒜頭7瓣,浸在50℃左右的100ml燒酒內3天,間日1次,在肺俞、腎俞、定喘等穴位,用消毒棉球蘸藥酒微擦,擦至皮膚潮紅為度,擦3次。此外,還有采用化膿灸的治療方法(艾炷在特定穴位灼灸,使局部起泡結痂,五六周后脫痂自愈),因操作比較復雜,應由醫生掌握應用。


